做得快和做得好是冲突的,速度跟质量没法兼得,这就决定了你需要做取舍:二选一。
做得快有个明显好处是你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但不仅如此,如果你工作得很快,在你看来做新事情的成本会更低。所以你会形成一种倾向于做更多的事情,所谓的正反馈。如果你做个手工艺品各种工序算下来要大几周的时间搞定,某个周末的周日下午,你会选择做手工艺品吗? 大概不可能,就这点时间去做那个工艺品完全就是不值得。这样去做必然导致了一个问题你很难凑出来大块的时间去做手工艺品,这个事情就不断被搁浅,你做工艺品的技能就不断被弱化—-那些容易且耗费时间少的事情总是会得到充分地锻炼。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响应别人比较及时,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找你,你也就更忙碌,反之如果你偶尔拒绝别人或者响应比较慢,那么好多人都不会再次找你了(是否找到职场躲清闲的捷径了?)。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诉求能得到快速响应,你的及时回复恰恰是鼓励了他们更频繁地求助于你。继续工作中的话题,前面说了同事间因为响应的区分度所以对你也有诉求也有区分度,那么从主管角度来讲一样存在这样的现象。人都是想省事的,如果某些人一想到跟他去交流就会头疼,那么这些人就会被疏远。主管也是,他一想到安排工作,找A需要沟通一个小时,找B只需要一分钟,你说他会把任务安排给谁?
这样长久下去就导致项目组出现这样两类人:一类人忙的要死,好像处处事事都离不开他,另一类人,在孤独地做不被人知道的事情,仿佛与世隔绝。第一类从公司的资源角度来讲就被过度使用了。 资源利用率不均衡啊。
在微信小程序或者app是如此众多,如果个别app在访问的时候老宕机,那么很快就会掉粉。这个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毕竟让用户的满足感极大地挫败了。这里有个生理学术语 “多巴胺” , 大家可以去研究下,就能从人的生物构造角度去理解了。
Google作为人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因为面对的用户较多,所以它时刻把响应速度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因为Google知道只有不断满足客户的诉求,客户才会更加依赖它(这个过程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它通过让用户不断得到满足而做出更多的行为)。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只要有不懂的就Google就好了,让人们的思维方式简化了。轻轻敲下键盘,Google给出你要的答案,想法和行动之间没有延迟,没有机会失去寻找东西的冲动,是不是有种所思及所得的快感。
形成了这样一种规则:吃得越快的系统被喂食更多的东西,吃的缓慢的系统会饿死。人天然地就有种懒惰心理,这个或许就是遗传下来的基因,根深蒂固。遥远的古代生存条件异常艰苦,人们需要能量才能活命。所以在不需要能量的时候,就禁止一切耗费能量的活动。假设我们想做一个任务,比如去建一个游乐园,一想到各种游乐设施极其复杂实施过程必然艰辛时耗时巨长时,就让我们从心底产生一种压力,觉得成本很高,积极性必然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速度很重要。
如果想做很的事情并擅长的事情——比如写博客或者写代码一一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更快地完成它。越快做好某件事,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你会觉得你可以做得更多。并且随着做得更多,那么你就会做得更好(熟能生巧),最终就会让你做得又快又好。 做得快,也让你感觉机会成本没那么高,比如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如果能花半小时做原型验证,检测方案的正确性,那么就很容易快速投入,检测方案的方向性,如果有问题就快速切换了。但是如果一个原型要花费一周,那么我们就会很谨慎,甚至很抵触。毕竟一周的时间占据的成本太高了。
高效动起来吧,让自己做事情变得既快又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