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无往不利的公众号,作者外号 挨踢的牛魔王,非常有思想,观点独立新颖

完成大于完美

一、先做了再说

昨天的一篇文章,是我相当满意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适用于什么情况呢?

就是那种你搞清楚了99%的内容,就差1%的窗户纸,但是没有人给你捅破,你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

一旦有人帮你捅破了那1%的窗户纸,你就融会贯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篇文章的作用就是如此。

但是,结果呢?

扑街了,被骂得狗血喷头,什么“看不懂“,”不知所云”,“说的是啥”全是这种评论。

内圈情况则完全相反,那是好评如潮,纷纷说醍醐灌顶。

自媒体行业有一个规律,就是说,你要大火的话,你的内容必须让小学四年级及以下的人能看懂。

不好意思,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是初中的内容,超纲了,严重超纲了。

说到文史类的,有些人还能评论评论,一旦是纯理工类的(不是科普、科学史),这些人就原形毕露了。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不做,你永远不知道结果,无法进入下一阶段。

有很多人是这样的,要做一件事情,比如写文章、写报告、写软件、录视频等等,迟迟不能开始。

他们老是在脑子里面想,现在还不够完美,不符合我的水平,做出来怕别人嘲笑,丢脸。

还有些人,总想着,等一等,看看有没有更完美的方案。

总之就是严重的精神内耗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实际上呢,你就这个水平,你做出来的就是你当下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你不做出来,就永远得不到反馈,永远就是两手空空。

得不到反馈,你就永远无法进步。

你没有1.0版本,就永远没有2.0版本,因为2.0版本是依赖1.0版本的。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是走一步,看一步。

《鱿鱼游戏》里面每一关都是有寓意的,第一关就是强调的是规则,不讲规则就被突突死了,告诉你是真的会死人的。

《鱿鱼游戏》里面玻璃桥的那一关,强调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玻璃桥有两种玻璃,一种是强化玻璃,一种是普通玻璃,踩到强化玻璃,可以继续向前,踩到普通玻璃,就掉下去了。

你第一块玻璃没走,那你都走不到后面,更加看不出后面的玻璃是不是坑。

很多事情,都是要先做了再说,后面资源才能逐步被看见,逐步解锁。

你先得看出来楼市风向转变,再看后面的发展。

就拿房子来说,每套房子其实都不一样,每套房子的装修都不一样。

你得先看到毛坯,才能决定怎么装修。

你没有毛坯,就永远没有后面的事情。

完成是什么?

就是毛坯,就是原型,所有的功能基本具备,能运转起来。

最早的汽车、轮船,是非常简陋的。

这也不妨碍别人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

做事情要效率高,就一上来,一鼓作气把所有的基本部件都完成,组装起来。

就拿写PPT之类的来说,一上来,就是把所有的章节全部完成,包括结论。

然后,才是逐步添加内容,优化细节,补充数据。

先做了再说,这样你的产量才会提升。

二、创作与修改是两件事

先做了再说,更深层次的本质,涉及到分工问题与比较优势。

很多人工作是这样的,比如写个ppt或者文章。

就是磨磨唧唧写了一章,在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觉得这句话文笔不好,改一改,那个图片不对,去网上找一找,就这么一天过去了。

这个工作过程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做出一件作品,无论是ppt还是文章,实际上是一个人做了两道工序:创作和修改。

就是因为这两道工序是一个人做的,你就把这两道工序混淆在一起了。

创作和修改,实际上是两件事,需要两种不同的才能。

有的人非常有创意,非常适合创作,能很快写出一个大纲梗概。

但是其实他并不擅长修改、找图片,添加数据,排版等等。

这种人在自媒体行业一般叫做主笔。

有的人则非常善于把一篇烂文章改好,但是并不擅长想创意。

这种人在自媒体行业一般叫做编辑。

文章是写出来的,而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两道工序的不同。

在工业界来说,设计和制造,设计和编码,都是两种工作。

那现在问题来了?

很多人,其实是一个人做两种工作,比如你写个ppt或者文章。

工作中效率低下的原因,往往就是任务反复进行上下文切换。

比如你先做第一个工作,然后去做第二个工作。

你要先把第一个工作的内容记住保存,然后停留一下,再去做第二个工作。

你第二个工作做了一会,再切换回来做第一个工作,又要先保存第二个工作,再回想第一个工作的情况,恢复做第一个工作的状态,又需要时间。

两个任务之间的切换,就叫上下文切换,这是最浪费时间的。

如果你把这件事情想象成两个人协作,就知道多浪费时间了。
有的时候交接一个工作,都要费半天口舌。

而一个人做两道工序,实际上就是在大脑中反复切换。

大脑在两道工序中反复穿插,一会创作,一会修改。

这两道工序在脑子里面反复干扰,两种任务反复进行上下文切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啥也没做出来。

有些人还喜欢在两个任务之间嗑嗑瓜子,抽抽烟,喝喝咖啡,微信聊聊天,刷一会抖音,就更浪费时间了。

磨蹭了半天,一看手机,都半夜3点了,急急忙忙随便写点准备明天交了。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你把两道工序分开来做。

让创作的归创作,让修改的归修改

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先搞出来一个草稿再说,其实已经耗尽了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创意了。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修改,添加图片、数据,修改错别字,补充细节。

三、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Deadline就是死限,最后期限。

有一句话叫做:死限是第一生产力。

很多人是这样的,一个月的任务,前面两周是东搞西搞,第三周开始做,到了最后一周的前4天,把草稿完成,最后两天熬夜把作品完成了。

在一个公司,好歹是有人看着你,你不交都不行,所以总算完成了。

但是涉及到个人的事情,很多人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的,追求完美。

所以,你以为的完美是什么?

很多任务,都是有最后期限的。

你觉得不好,不完美,只是别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作品。

你觉得你可以比他做的号,其实你要花费比他百倍的时间。

比如说考试,让你做一个月,跟你做120分钟,能一样吗?

很多人,如果你让他做一个月,他说不定能考上清华北大了。

就拿找笋盘来说,其实是要靠运气碰的,一段时期,理想的笋盘就是没有出现,你再努力,也是碰不到的。

然后有些人就一直拖,一年一年过去了,一套房也没有买。

房圈有一个说法,叫做2N计划,就是每年搞两套。

当然,你开始的时候实力不行,搞个1套,0.5套也是可以的。

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做。

我们就从死限的角度说说2N计划。

一年搞2套,其实这里面暗含了一个死限的。

虽然在一年里面搞2套,你极尽全力去搜索笋盘,也许笋盘没有那么完美,但是至少你完成了任务。

完成大于完美,这句话是非常精确的。

并不是说只追求完成,而不追求做的更好,只是说完成是大于完美的。

所以,你找的笋盘当然追求赚钱,但是并不是每套笋盘都那么理想。

只要你每年坚持完成任务,挖掘自己的潜力,那你就自然而然的慢慢做起来了。

而很多人,就是天天拖,年年拖,追求完美笋盘,最佳买点,大涨前夜,最后一事无成。

甚至有人觉得,我哪套房,比哪个大V买的好。

问题是你5年买了一套,别人5年买了10套。

其实房圈有句名言,叫做:底部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意思就是不用追求完美无缺。

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灾难才是完美的。

为什么有些人买的房子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好,但是还是比你房子多呢?

就是因为完成大于完美,数量堆死质量。

四、结语

先做了再说,没有1.0版本,就没有后面的2.0版本。

2.0版本往往是依赖1.0版本的。

有时候,你走不到那一步,很多资源看不见,无法解锁。

而创作和修改,完全是两道工序,很多人混淆了彼此的界限。

在创作和修改之间反复切换,精神内耗,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无法完成。

完成一件事情,其实是有时间期限的。

质量必须要在固定期限内才是真质量,无限期的完美毫无意义。

死限才是第一生产力。

追求完成的人风生水起,追求完美的人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