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连续剧《幸福到万家》,主演是赵丽颖,演的是新农村奋斗的故事。演的确实挺不错的,里面的各个人物都能欢迎比较客观真实的形象。

里面有个场景,让我感触挺深的。就是王家的老二:赵庆志每次假期回家返城的场景:两个年老的父母,给旅行包里面塞满了各种家乡的吃食。临行前千叮万嘱路上要小心。然后老大骑着摩托车把老二送到去往大城市的长途汽车上。

看到这,瞬间把我拉回了15年前,自己的求学经历。

小学

80一代,说不上太艰苦,但是绝对不是幸福的,从童年就能看出来。作为人多力量大的社会大氛围熏陶的后期,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是超生的想象是无法禁止的。

普遍家里都是有几个娃,特别是农村,人少则在村子里没有话语权。《幸福到万家》里老王说的很清楚:王姓在万家庄是小姓,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直到王庆志上了大学当了官,那才说话硬气起来。

万传家之所以敢把王秀玉的高考成绩给顶了,就是因为看中王家是小姓,属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温顺可以欺负的人。

所以这就导致了农村以家里男劳力为衡量家庭地位的标志。所以即使是罚款也要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家庭里面,好多小一点的孩子的衣服一定是缝缝补补的,大多数情况是这件衣服已经是哥哥姐姐穿过几年的传承下来的。

所以那个年代,好多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辍学了,去帮家里干农活了。等到年龄稍微大点,15岁左右就外出打工了。那个时候,上小学,老师也都是各个村里学历稍微高点的年轻人临时充当的。

真正科班毕业的老师,在我小学生涯里面只有一个,教数学的。那个人是隔壁的镇子的人,很严厉,出于某种原因,我不是太喜欢。

就这样一些师资力量,如果出现某个学生不想上学了,除非是特别聪明学习好的娃,否则老师是默认的了。 那些老师也是辍过学的,所以认知决定了行为。

小学是在我们村前,那时候一天三顿饭都是回家吃,走回家也就十分钟。特别都是一些发小在一个班级(每个年级就两个班)。我们又是氏族村,大多数人是同姓。所以每天都是快乐地放学然后跑回家,中间可能会偷家里的零钱然后去小卖部买点零食。

那个时候学校就只教语数+美术 体育,其他的没有任何的课程。只要做完作业,我们就满村子的瞎转。如果是周末,还会跑到很远的山上玩。

记忆里最深的是夏天我们在周五放学后会去某一个发小家做作业,通常是一群娃一起做。家长看到我们这么积极的态度,心里是高兴的。

但是那个时候每家都不宽裕,也没那么多桌椅能让我们做作业,所以我们会去家里有平房的发小家,然后趴在平房的楼顶在地上写作业。大家从来没觉得苦, 只想快点写完然后相约周六去干刺激的事情。

至今仍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课本上看到李大钊说的:要玩就玩个痛快,要学就学个踏实!

大多数孩子是需要帮家里做家务的,比如去放羊或者放牛,也会跟着父母去地里劳动。其实挺感谢那些年的劳动的,把我们锻炼的身心都很健康,没想到20年后的生活接触体力劳动成了一种奢望。

尽管吃穿都不行,但是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玩耍,时不时去偷点别人的果子,去河边捉龙新做烧烤。去捉鸟烤着吃,日子过的无忧无虑。

在90年代,能从小学走向中学的农村孩子大概只有40%都不到。所以等到1999年我上高中之后,跟我同校的发小就只有个位数了。

中学

初中部在我们的镇子上,离家有点远,有个4公里左右。现在看这个距离简直是太近了。特别是在大城市生活过之后,会发现这个距离如同是隔壁村一样。

那个年代,只有自行车,自行车还是那种老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很笨重,但是质量确实很好。上初中之后我们村的基本都是要骑车了,然后住宿在学校。

每周五我们会回家一趟,然后从家里拿一些煎饼或者拿一些麦子。拿煎饼可以理解,拿麦子有什么用呢?

这个行为在今天看来就像遥远的古代,以物易物的时代。我们拿着麦子,到制作煎饼的商家那去交换他们做好的煎饼。可以不用一并次把煎饼全拿走,商家会给你记录一下你这些麦子一共可以换多少斤重的煎饼,后续每次你去取煎饼,商家给你减数字就好了。其实后面可以用麦子换好多东西,包括换成钱,所以好多娃在上中学之后,因为能正当理由从家里拿麦子,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惯。

初中要学英语了,哈哈,农村的娃真的是上了初中才接触英语,平时看电视也从来不看英语类的。

所以第一学期我们的英语都是很差。其实也不能怪我们,确实条件不好。而偏偏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发音极其不标准的男老师。他只会带我们一遍遍用他口音很重的发音读课本。

说来也搞笑,后面我上高中之后,一个姓李的英语老师开始不教我,到教我的时候直接问我是不是跟XX是一个地方的人。我很诧异,他从来没见过我,为啥第一次就能知道我的家乡。后面他解释说因为我口语发音跟XX是一模一样。

哈哈。看了我的中学英语老师影响力很大,把我们的口音都同类化了。

初中要学的科目就多了,增加了政治 生物 音乐等科目。这个时候才感觉是在上学,毕竟一个年级有10几个班级了,课间操浩浩荡荡,感觉是在一个大地方了。

来说说这些老师吧,让我印象挺深的:语文老师是个很文雅的人,个子不高,脾气比较好,但是我们太皮了,有一次被气得动手了,但是他太瘦了,打了学生一拳自己被反冲后退了几步。

英语老师个子高,满脸痘,听说脾气很爆。据说以前在其他学校教书,课堂老是乱乱的,忍无可忍从家里拿了一把菜刀直接剁在了讲台上,自此就把班风扭转了。

数学老师,真的是个儒雅的人,云淡风轻,讲课也有意思。下了课他会戴一个大耳机(像下图这样)。边听歌边有节奏的晃,在2000年的校园是个扎眼的人物。

有个姓顾的音乐老师,是个年龄50多岁的老头,音乐的素养很高,但是他脾气太差了,可能大多数农村的

因为学校宿舍里面太乱,住校的人太多,所以我们几个发小决定搬到校外住。其实那也不是个专业住宿的地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家里。他家房子多,所以空了很多出来专门做宿舍。

这户人家姓王,真的是挺好的一家人。他家有个老爷爷,当时估计接近75岁吧,我们会跟他说第二天啥时候起床,然后他就会定时来喊我们。因为住的人多了,所以他们家顺带也卖饭。早饭,中饭,晚饭都有。如果我们想吃什么菜,可以提前给那个阿姨说。

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王叔还弄了个乒乓球桌,我们休息无聊了就打打球。日子对比小学也是丰富了不少。虽然不能像小学那样到处跑,但是内容是丰富的。

因为我们都是农村过来的,一些镇上土著就觉得我们好欺负,有些高年级的会敲诈我们。所以我们可能会时不时奉献点保护费。弱肉强食自古不变的道理。

被欺负了几次之后我就跟王叔说了。某天晚上放了晚自习,我们在往王叔家走,由被几个混混给拦了,这时候突然一个人拿着手电对着那几个人,然后嘴里一直质问:是你们要抢他们东西吗?灯光晃了几下我才看清,是王叔的大儿子来救我们了。

那还虚啥啊,在旁边一直高声说就是这几个人,抢我们几次了。王大哥气坏了,骂了几句脏话:TMD,下次再看到抢人东西,我敲断你们腿,这几个是我亲戚。

在王叔家住的日子是很轻松的,没有学校宿舍那么压抑的环境,相对也比较安全。我毕业之后,间隔十多年回初中学校,当时跟我一个好哥们(这哥们也姓王),我们俩人逛着就找厕所,在学校边上的医院里面遇到了王婶,十几年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她,她看我几眼也认出了我。

时光是在飞奔,但是对一些人或者事的记忆却没消逝,反而记忆深刻。后来我结婚生子后看了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一个人去世了,只要有人还会记起他,他就还活着,如果没有人会想起他,他就真的离开了。

因为初中部靠着一个大坝子,我们在夏天的中午有时候就骑车去坝子里游泳,路上有时候会买些西瓜,然后放到水力冰一下,边吃边玩耍。

有时候也会去大水库边,望着那看不清的对岸,恍惚间不知道未来在哪。

就这样在边玩边耍,紧张又轻松中度过了三年的中学时光,我考上高中了。而的发小,大多数都已经辍学去打工了。估计能读高中的发小只有不到20%了。

高中

上了高中,我才开启人生意义上真正的出外求学。我需要到离家30公里的县城 去读书了,从我们家到县城需要坐车1个多小时。由于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我每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县城在海边,只是那个海是个渔港,总有股腥臭的味道。

高中是个教学很严格的学校,而且是整个市里面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无疑是能保障升学率的,但是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很压抑,在这里你的自由度很低,你需要6点多起床去早读,中午吃饭的时候需要跑步去食堂,晚上需要自习到10点半。每天都不用出校门。

因为中考的成绩还可以,所以高中被分到了比较好的班级。我入学半个学期之后摸清了一些情况,这个班级也并不是全是学习好的(对外宣传是整个县最好的两个班级之一)。

因为是县城,而且又是最好的班级,所以班上的同学大多数家境那些比较好。虽然我当时家境还可以,但是没见过市面啊,总之明显就是有团体区分的。而且那些所谓县城的人说话口音明显异于小地方的口音,当时我还总结出个规律,越靠近县城的镇子,口音越接近县城的同学。

等后面上了大学才发现这样的行为弄的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在这样的学校是不能谈恋爱的,确切地说是不能跟异性有过多的交流。我们镇子上有个女生高中跟我在一个班级,她也极其不适用,所以我有几次就跟她吃晚饭后慢慢地走到教室。结果某天班主任就找我了,说了一句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的话:XX你饭后走一走是打算活到199啊。

对比初中,因为抹杀了太多的自由以及天性的发挥,所以我极其厌恶高中的生活。可能是心情烦躁以及压力太大(在最好的班级,我的成绩长年在班级中下水平徘徊),导致我得了很严重的过敏。过敏的程度很夸张,有时候腰上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全部肿起来,有时候我的眼睛肿的只剩条缝,有时候又全身是红色的点点。

所以学习必然无法安心,我就经常去医院。所以高中三年,我把县城大大小小治疗皮肤的医院基本跑完了。也是借助这个经历,我对县城大街小巷很熟悉,能够对于在犄角旮旯里面找地方特别敏感。

后来我上大学之后来成都,在成都的老巷子里面也发挥着这个优势,能够快速地找一些小店子。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逛那些老街区的习惯,进而我就喜欢上古玩,特别喜欢逛古玩市场。

因为出去的频率多了,所以我后面就每天必须出去吃一次饭,大多时候是晚饭,我会找一些小店子去体验,让我有很安心的感觉,或许是在高中的生活让我压抑且无助,想念那个无忧无疑的遥远的镇子了。

我在高三的时候,我弟从南方打工回家了,然后他跟一个我们的发小过来看我。我当时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年是2005年,春夏之交,而刀郎的《2002的第一场雪》在这一年红遍大江南北。

在我弟要走的一瞬间,我特别想离开学校,不想再读书了,从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外面无限自由的世界以及无限的可能。

当然我肯定没辍学,不然就没这篇文章。我坚持下来了,但是由于三年的压抑导致我高中毕业后一次同学会都没参加,一次母校也没回过(唯一的一次是跟一个从门口经过)。

但是当时的副校长是个很不错的人,从他身上总能感受到平静和谐的氛围。校长姓莫,每次他介绍自己说:我姓莫,但不是茉莉花的茉,他有个侄子,在我隔壁班,名字更搞笑,连着姓看就是不要让树根茂盛的意思。

莫校长在我拿到毕业证的时候问了我的大学在哪,我说在成都,他笑嘻嘻地说:成都是个好地方,饮食很好,就是很麻辣。

大学

之所以来成都上大学,是因为我堂哥也是在成都上的大学,并且跟我一个学校。只是我05年来报道的时候他毕业了。

我爸在我出行前,给我用瓶子装了一瓶家乡的土,他交代我如果到了四川水土不服拉肚子,就用水冲了这个土然后喝一口。然后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哈哈,他只嘴上鼓励我,但是他不送我去上学。

第一次来成都,是我哥陪我来的。那年K246列长刚开通,我们坐的是新车。一路上从平原到山区,在山区中火车在无数个洞里面穿梭了几个小时候,最后我们来到一片高楼大厦的平原。

在看到那些高楼的刹那,我以为在梦中,差异感太大了。没想到我会在这个地方待了17年,至今仍未离开。

学校在郊区,我们又转了几趟公交车,最后来到了目的地。看着蓝灰的房子,以及宿舍周围的一片野竹林,我感受到跟北方完全不同的气息。

我哥把我在宿舍安顿下来之后就闪人了,他说第一次来四川要去玩玩。我心里是不爽的,人生地不熟,在公交车上我已经感受到这边的方言差距之大,比我刚去县城时候落差更大。想到我即将一个人在这个地方生活,周围没有任何熟悉的人,全是听不懂的语言,让我苦恼。所以至今我也没问过我哥他去哪玩了。

因为我是提前一天到报道,所以宿舍刚开始就只有我一个人,我到隔壁宿舍去逛,就认识了一个山东刘姓的同学,跟我老家靠的近,所以大学四年我跟他关系都是挺不错的。先入为主真的影响很大,会让人存在思维定式。

成都本地的同学带我们去吃跷脚牛肉,第一次发现牛肉会这么好吃。在后续的近二十年的生活里,我时不时就会去吃一下跷脚牛肉,但是感觉再也找不回05年的那次了。

因为高中养成的到处逛的习惯,所以我把宿舍外的野竹林给逛遍了,在野竹林里面,我找到了很多特色小吃,以至于我给同学洗脑,打球之后带他们一起吃。

野竹林里面有一个网吧,那网吧在一片绿色的竹子里面,夏天我们买一些冰镇的饮料,然后在里面看着电影,打着游戏,生活好惬意。

那个时候正是QQ刚刚兴起的时候,高中压抑的生活急需需要对外倾诉,所以那个时候加QQ好友聊天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后来这种关系的朋友被叫做网友。而网友这种称呼随着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坑蒙拐骗以及刑事犯罪导致了本身一种正常的社交关系变成了贬义低下的关系。

在野竹林里认识了一个卖书的人,那人是东北人,我也忘记为啥跟他成了忘年交,我们互相请吃饭,他发挥着东北人爱吹牛的特长,胡天海地地吹一些过去。

他老婆摆摊卖书,他就在旁边吹牛玩耍。我让他帮我买过一本书《草房子》,曹文轩写的。这本书可以说记录着我童年的美好时光,初中时候读过,到了大学,突然又想读一读,可能是在异乡,我想家了,只是家更远了,我不能想回就回了。

大学生活真的挺惬意,我们打球,打架,打游戏,也谈女朋友,还跟同学在凌晨一起去公园偷过石榴,然后被保安追着跑。

我们第一次看小电影,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后面大家找到一些好资源都共享。记得有意思的事情,看小电影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情,所以会一些关系好的一起看,有时候是几个宿舍的人挤着一起看。

班级有几个年龄比较小的,当时也就16岁吧,他也想看,我们把他给拒了,当时说的原话是:你还小,还没成年。他急的红了脸,恳求着:我满18了,不信我找身份证给你看看。我们还是不同意,把他给推到宿舍外面锁了门,门外一直有急促的敲门祈求声。

过了三年惬意的生活,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初中的时光,快乐总是短暂的,谁能想到我们会赶上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正式我们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当时大家都很焦虑。好多人都考了研,包括我。而有些平时努力的,多少了找到了工作,可能工作不太好。

其实想想,好多工作的是家境不太好的,上大学本身已经让家里借了钱的,他们是必须要去工作承担还款的。

因为决定考研,所以大四的时候,我完全不玩耍了,天天去自习室,以至于我的同学觉得我转变太大,完全不像认识的那个人了。不是我想转变大,是时间被浪费了太多,父母让我来读书,我自己也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待几年,我好像一事无成,怎么回家去说呢?我未来的路在哪?仿佛比2005年的时候更迷茫。

稳妥起见,我考的是本校的研究生,加上确实复习是认真准备的,所以考研成绩还可以。没想到读研我遇到了一群能一起奋斗一起生活的人。

即将毕业,我们班级一起去青城山游玩了,那是班级第一次这么多人一起活动,在后山下着大学,我们穿着雨衣,依然在窄窄的山梯上前行,溪水过急,大家互相搀扶下,有陡梯男生拉一把女生,大家都知道,今天过后,再相见就不知是何年。

回城路过都江堰市,我们聚了个餐,男生喝了很多啤酒,我也喝了很多啤酒(这里来个插曲,高中我过敏,后来去查了过敏原,对啤酒 羽毛 粉尘 花粉等过年,但是我大学老跟同学喝啤酒,居然把过敏给喝好了)。好几个醉了吐了,然后又喝,有人哭了,有人抱着饭店的柱,不松手。明明都是陌生人,只是在一起待了四年,为什么分离的时候,会这么不舍?

终于等到6月30号了,大家陆续离开,而我也在7月初离开了。

宿舍空了。

研究生

因为考的是本校,所以对比外校的考生,我们是土著,在复试的时候,就有着天然的信息差优势。特别是老师那块,都是自己学校的,先对也比较好沟通。

本来我想考另一个老师的,但是在我报名之后学院拆分了,那个老师去了另一个学院,我报不了他的教研室。迫于无奈,我去了一个不太出名的老师那里。

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个老师不太管我们,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搞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教研室我认识了一群投的来的师兄师姐以及同级兄弟。

整个研究生三年,我们度过了太多的欢乐时光,太多地方有我们的痕迹。师姐是个人才,在教研室卤鸡爪,做酸奶,然后大家一起打游戏。当老师过来的时候,慌乱地关显示器。因为动作太不自然,老师顺手把显示器打开,看到了游戏的画面。

因为教研室生活气息太浓,招来了很多的老鼠。实在是无法忍受了,就买了几个粘鼠板,放到老鼠的必经之路,前后抓了很多只。有一次白天也粘到了一只,老鼠连着粘鼠板一起掉在我的旁边,我反应过于激烈,直接把我旁边的哥们给推开跳着跑出去。

以至于他们现在还笑话我,说我看着很壮实,没想到这么惜命。

因为教研室是搞的学术理论研究,所以大家每天的工作是很虚的,就是看论文想idea,然后去找老师对思路。无聊且空虚,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家急需发泄。打球是一种途径,吃饭是另一种途径。

我们时不时就教研室聚餐了,每当有人提起来要不要聚一聚,师兄就来一句: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然后一拨人骑着车子,浩浩荡荡地向西华大学外面的火锅一条街奔去。

有那么几次,我们刚走,然后老师打电话问在哪。哈哈,肯定是过来看我们进展,结果发现没人了,我们就说大家出来找找思路,一会就回教研室了。

到了研二的时候,我发现搞学术我可能发不了论文,答辩可能过不了,反正我动手能力强(他们戏称我动手能力强,包括TLA),所以我就跟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一样,搞实践,就是毕业论文做实践课题。这个行为有很大的风险,因为整个学院都是学术的,为了保险起见,我就帮一个正教授做项目,他的项目是国际论文的投稿系统,我帮他做了那个系统,他帮我搞定了答辩。

事实证明,搞实践是对的。我在毕业之后的就是凭借这搞实践在公司迅速站稳了,之后还发展的不错,不过回过头综合的看,那些有想法的博士往往走的更远。

优哉游哉地过,大家的毕业答辩都是挺顺利的,皆大欢喜,又到了离开的季节。

所幸的是教研室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成都,更幸运的是几个人都是华为,所以我们后续聚的机会比较多。而我们教研室也成了毕业之后唯一一个气氛以及工作状态都比较好的教研室。

由此我常在想,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只要家庭氛围够好,是能给孩子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以正向的鼓励的,能让这个家庭出去的孩子打拼的时候正向乐观,并且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

毕业十年

没想到这么快,一晃眼就毕业10年了。

在我上大学那会,有一本网络小说特别火《理工大风流往事》写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发生的事情。对书里有一个章节记得深刻:毕业找工作,找到的年薪十万的工作,做人生的赢家。

在我毕业的时候(2012年),年薪十万还是很不错的工作了。在刚毕业那会,如果你能选择一个长期增长的公司,再加上你的努力奋斗,你会发现年薪XX万也是能达到的事情。

刚入社会,说实话没啥能力没人脉,不值钱。但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公司,你会水涨船高,让你技能以及身价都会提升一大截。而那些过早进入国企的人则就慢慢熬着资历,做着一些枯燥重复的工作,早早养成了悠闲安定的心态,我还是不能接受在30岁的时候就能看到60岁的样子。

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识别一些有能力特别是能对你有正向影响的人,简单点,你的职业生涯想发展成为的那类人。人都是需要榜样才能进步的,不管多牛的人,他必须找到一个榜样模型,然后自己通过向他学习从而实现能力的越级。不断地去参考学习他人,最终牛人就会自我形成一套学习体现达到自我进化的境界。

我们看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成名之路就知道了,他在自成一派前先后从以下这些人临摹学习:卫夫人,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张昶。从他们那有所悟,才独创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在大城市里面,需要有朋友,不是酒肉朋友,是能交流的朋友,这个朋友不是只交流工作,需要有一些人生方向的探讨。人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是有困惑的,这个困惑是要有人沟通探讨的。如果真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不要急,那就多看书,很多书是能解决你的困惑的。

有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把工作填满人生,这会让人生很疲惫。能有自己的兴趣点,最好能接触到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或者自然界万物,你会从生活中感受到一些力量。

城市太大,人也太拥挤。当年我们村一共200户,每家按4口人算也就800口人。我们占地面积得1000亩,如果是算上经常活动范围那得有个4000亩。而现在在城市里,一个小区就相当于一个村,小区小点的就只有几十亩地,而这小小的面积可能要承担接近一万人。

这就是所谓的在大城市的立足之地,果然是只能立足。熙熙攘攘的人群,夹杂着五湖四海的口音,承载着形形色色人的梦想。

愿我们都能明白地活着。

————————-全文完——————————————————

如果你觉得受益欢迎赏杯咖啡,赞助点能量!感谢!